奈米粒子追蹤分析技術:原理、應用與挑戰

前言

奈米粒子追蹤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簡稱NTA)是一種先進的分析技術,能夠透過追蹤懸浮在液體中的奈米粒子運動,實時測量並表徵這些粒子的特性。這項技術在醫學、材料科學和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扮演著關鍵角色,為奈米粒子的尺寸、濃度和物理化學性質提供重要資訊,從而促進了眾多應用領域的研究與發展。

布朗運動與擴散係數:NTA的理論基礎

奈米粒子追蹤分析技術的核心原理建立在布朗運動這一自然現象的基礎上。1827年,植物學家羅伯特·布朗首次觀察到花粉在水中的隨機運動,但當時尚未有合理解釋。直到1905年,愛因斯坦才提出了解釋這一現象的理論框架,證明了這種運動是由於液體分子不斷撞擊懸浮粒子所致。

布朗運動的物理本質

當奈米粒子懸浮在液體介質中時,它們會受到周圍流體分子的不斷撞擊。這些撞擊來自各個方向,強度各異,導致奈米粒子呈現出看似隨機的”醉漢行走”路徑。這種運動的關鍵特性在於:

  1. 粒子的位移是隨機的,沒有優先方向
  2. 平均位移隨時間的平方根增加,而非線性增加
  3. 較小的粒子移動速度更快,路徑更加曲折
  4. 溫度越高,粒子運動越劇烈

溫度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因為它決定了液體分子的動能。溫度越高,液體分子運動越活躍,撞擊奈米粒子的頻率和強度也就越高,使粒子運動更加明顯。

擴散係數與斯托克斯-愛因斯坦方程式

擴散係數(D)是量化布朗運動強度的核心參數,它定義了粒子在單位時間內平均移動距離的平方。斯托克斯-愛因斯坦方程巧妙地將此係數與粒子物理特性聯繫起來:

D = (kB·T)/(6πηr)

讓我們深入理解這個方程的各個組成部分:

  • kB(波茲曼常數):約為1.38 × 10^-23 J/K,是連接微觀與宏觀世界的重要常數,代表每單位溫度的能量
  • T(絕對溫度):單位為開爾文(K),反映了系統的熱能水平
  • η(流體黏度):描述流體抵抗流動的能力,單位為Pa·s或kg/(m·s)
  • r(粒子半徑):奈米粒子的大小,單位為米(m)
  • 6π:源自斯托克斯定律,描述球形物體在黏性流體中運動時受到的阻力

這個方程揭示了幾個重要的關係:

  1. 粒子尺寸與擴散係數成反比:粒子越小,擴散係數越大,意味著小粒子移動更快。這是NTA技術能夠區分不同尺寸奈米粒子的基礎。粒子半徑翻倍,其擴散係數將減半。
  2. 溫度與擴散係數成正比:溫度升高,擴散係數增大。這解釋了為什麼NTA系統需要精確控制溫度以獲得可靠結果。溫度上升10K(例如從293K到303K),擴散係數將增加約3.4%。
  3. 流體黏度與擴散係數成反比:流體越黏稠,奈米粒子運動越受限。這也是為什麼NTA測量時需要考慮樣品介質特性的原因。例如,在水和甘油中,同一粒子的擴散係數可能相差超過100倍。

平均位移平方與時間的關係

愛因斯坦進一步證明,在布朗運動中,粒子的平均位移平方與時間成正比:

⟨Δx²⟩ = 2Dt

其中:

  • ⟨Δx²⟩是一維空間中粒子位移的平方平均值
  • D是擴散係數
  • t是時間

在三維空間中,這個公式擴展為:

⟨Δr²⟩ = 6Dt

這個關係式是NTA技術計算粒子尺寸的理論基礎。通過測量特定時間內粒子的平均位移平方,系統可以計算出擴散係數D,再通過斯托克斯-愛因斯坦方程式反推出粒子半徑r。

實際應用中的考量因素

在NTA實際應用中,還需考慮一些可能影響布朗運動測量的因素:

  1. 非球形粒子效應:斯托克斯-愛因斯坦方程假設粒子為完美球形,而實際奈米粒子可能為各種形狀。因此,NTA通常報告的是”流體動力學直徑”,即具有相同擴散特性的等效球形粒子直徑。
  2. 粒子間相互作用:當粒子濃度過高時,粒子之間的靜電或空間位阻相互作用可能干擾布朗運動,導致測量誤差。
  3. 對流與沉降效應:樣品中的溫度梯度可能導致對流,而較大粒子的重力沉降也會干擾純布朗運動的觀察。高品質的NTA測量需要最小化這些影響。
  4. 表面電荷影響:奈米粒子表面的電荷可能改變其在特定溶液中的有效半徑,影響擴散行為。
  5. 測量時間:由於擴散係數與時間的關係,NTA系統需要在適當的時間區段內觀察粒子運動。時間太短可能導致統計不足,而時間太長則可能受到上述其他因素的累積干擾。

通過深入理解布朗運動與擴散係數的理論基礎,研究人員能夠更準確地解讀NTA測量結果,並在實驗設計中考慮可能的影響因素,從而獲得更可靠的奈米粒子表徵數據。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溫度控制、樣品稀釋度和測量時間等參數在NTA實驗中如此重要。

追蹤與分析方法

NTA技術利用雷射照射和影像顯微技術來監測各個奈米粒子的運動。

具體來說,NTA系統包含以下關鍵組件:

  1. 雷射光源:用於照射樣品中的奈米粒子
  2. 顯微鏡:捕捉奈米粒子散射光形成的光點
  3. 高感度相機:記錄奈米粒子運動軌跡
  4. 分析軟體:處理影像數據,計算粒子尺寸、濃度等參數
  5. 當雷射光照射到樣品時,奈米粒子會散射光線,形成可被相機捕捉的光點。分析軟體則追蹤每個粒子的運動軌跡,並根據其運動速度計算粒子尺寸。這種方法使研究人員能夠實時獲取關於粒子大小分佈和濃度的詳細資訊。

應用領域

醫學診斷

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一類由細胞分泌的膜包裹結構,包括外泌體(30-150 nm)、微囊泡(100-1000 nm)和凋亡小體(500-2000 nm)。這些囊泡扮演著細胞間通訊的關鍵角色,攜帶蛋白質、脂質、DNA和RNA等生物活性分子。NTA技術能夠精確測量這些囊泡的尺寸和濃度,為疾病診斷提供重要訊息。

在癌症研究中,EVs的角色尤為重要。癌細胞分泌的EVs常具有特定的分子特徵,例如表面蛋白標記物或特異性microRNA。通過NTA分析病患血清或血漿中的EVs組成變化,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多種潛在的液體活檢方法。例如,在胰腺癌患者中,特定外泌體標記物(如GPC1陽性外泌體)的濃度顯著增加,而這些變化可以通過NTA技術被準確量化,有助於早期診斷這種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的致命性癌症。

腦疾病研究領域,NTA也展現出重要價值。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腦脊液中,外泌體攜帶的蛋白質組成和濃度與健康人群相比存在顯著差異。NTA能夠同時檢測這些外泌體的大小變化和數量差異,結合免疫標記技術,可以識別特定源頭的外泌體亞群,提供疾病進展的早期預警。

在自身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中,細胞因子和自身抗體常被包裝在奈米級微粒結構中。NTA不僅能測量這些結構的濃度變化,還能追蹤治療過程中的動態變化,為臨床醫生提供疾病活動度的客觀指標。

藥物輸送系統

理想的藥物載體應具有窄的粒徑分佈,以確保藥物釋放行為的一致性。NTA能夠精確測量多分散性指數(Polydispersity Index, PDI),為製備工藝優化提供依據。例如,當脂質體製備過程中超聲時間從5分鐘增加到15分鐘時,NTA可以清楚顯示PDI從0.3降低到0.1的變化,表明粒徑分佈更加均勻。

NTA可以追蹤奈米粒子在不同條件下(pH值、溫度、離子強度)的聚集或降解行為。例如,在模擬胃腸道環境的連續監測中,腸溶奈米顆粒可能在胃酸條件(pH 1.2)下保持穩定,而在腸道模擬環境(pH 6.8)中開始溶解釋放藥物,這一動態過程可通過NTA實時觀察。

現代奈米藥物輸送系統常常經過表面修飾以增強標靶性或延長循環時間。例如,聚乙二醇(PEG)修飾(俗稱”PEGylation”)是一種常見策略,可降低免疫系統識別並延長奈米藥物在血液循環的時間。NTA可以通過測量修飾前後的流體動力學直徑變化(通常增加5-15 nm),確認修飾過程的成功與否。

在動物實驗後,從不同組織中提取的奈米載體可通過NTA分析其完整性和濃度,評估標靶效果。例如,一項針對腦膠質瘤的研究顯示,表面修飾特定胜肽的脂質體在腫瘤組織中的濃度比未修飾組高出3.2倍,而這一差異可通過NTA技術準確量化。

腫瘤微環境的酸性特徵(pH 6.5-6.8,而正常組織約為7.4)可觸發某些奈米載體的結構變化。NTA可以在不同pH值緩衝液中監測這些變化,例如某些pH敏感的聚合物膠束在酸性環境中可能從100 nm膨脹至150 nm,這種變化可被NTA精確捕捉。

米醫學

NTA在奈米醫學開發中發揮關鍵作用,協助表徵藥物配方中奈米粒子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分析尺寸、濃度和穩定性的能力使研究人員能夠設計有效的奈米製劑,改善藥物標靶性並降低毒性。例如,一種典型的磁性奈米粒子診療平台可能包含磁性氧化鐵核(約10 nm)、藥物載體中層(增加20-30 nm)和標靶配體外層(再增加5-10 nm),NTA可以確認每一層的成功添加。

光動力治療奈米粒子,這類治療利用將光能轉化為熱能或產生活性氧,破壞癌細胞。NTA可以評估這些奈米材料在光照前後的穩定性和聚集狀態變化,這對預測其在體內的行為至關重要。


環境科學

除了醫學應用外,NTA也被用於環境科學領域,監測各種生態系統中奈米粒子的移動和行為。這包括研究工程奈米粒子釋放到環境中後的命運,以及評估其與生物系統的相互作用,這對於評估潛在的環境風險和開發緩解策略至關重要。

共軛聚合物米粒子

近期研究聚焦於共軛聚合物奈米粒子(Conjugated Polymer Nanoparticles, CPNs)的開發和應用,用於先進的成像技術。這些奈米粒子因其獨特的激發和發射特性,能夠透過螢光和光聲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追蹤細胞。例如,CPN™ 770和CPN™ 820等共軛聚合物奈米粒子展現出特定的激發和發射波長,有助於生物醫學研究的進行,並在標靶藥物輸送和癌症治療策略中顯示出潛力。

米塑膠毒性評估

由於對奈米塑膠環境影響的日益關注,奈米塑膠的毒性評估已成為研究焦點。

人工智慧的整合

人工智慧(AI)與奈米粒子研究的交叉領域展現出提升奈米粒子表徵效率和準確性的巨大潛力。機器學習和神經網路等AI技術正被用於分析大型數據集、優化材料特性,以及預測奈米粒子在生物和環境背景下的行為。這種整合有望簡化藥物發現過程,並為癌症患者改善標靶治療。


NTA的優勢與局限性

優勢

  1. 實時監測能力:使用最少量的樣品即可快速評估粒子動態
  2. 雷射增強可見度:測量過程中使用雷射照射提高了粒子可見度,有助於高精度地獲取尺寸分佈信息
  3. 絕對測量:在理想條件下,NTA能提供絕對測量結果,無需重新校準
  4. 多分散系統分析(polydisperse system):能準確測定多分散系統的尺寸分佈,這是動態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 DLS)等技術無法有效區分相似尺寸粒子的顯著改進。NTA技術就像是用高速攝影機記錄每個粒子的實際運動,然後逐一分析。它通過追蹤和記錄每個單獨奈米粒子的布朗運動,計算出每個粒子的擴散係數,進而得到其實際尺寸。
  5. 統計可靠性:能分析大量粒子(約每毫升10^7個粒子),增強了統計可靠性,特別適合分析高度稀釋系統

局限性

  1. 處理時間較長:因為系統需要捕捉和分析數千個奈米粒子的布朗運動,資訊處理量大,應注意製造商所設計的分析流程是否順暢
  2. 測量濃度:樣品濃度對NTA測量至關重要。濃度過高會導致粒子軌跡交叉增加,使追蹤算法混淆;濃度過低則難以收集足夠的統計數據
  3. 干擾因素:樣品中存在相似尺寸的氣泡或液滴可能干擾準確的粒子分類,須注意設備上樣方式與如何避免氣泡干擾
  4. 小型或弱散射粒子測量困難:NTA在測量接近檢測極限的小型或弱散射粒子時可能面臨挑戰,尤其是評估高度不對稱的粒子時,應留意檢測設備的光學靈敏度與激發光強度
  5. 布朗運動追蹤時間要求:尺寸估計的準確性取決於對個別粒子布朗運動的充分時間追蹤,對於可能僅在有限時間內出現的較小粒子來說,這可能構成挑戰

結語

奈米粒子追蹤分析技術透過其精確測量粒子尺寸分佈和濃度的能力,已在多個科學領域展現出獨特價值。透過人工智慧的整合、硬體改進及跨學科合作正推動NTA向更精確、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隨著奈米材料在醫療、環境科學和工業應用的普及,NTA將在奈米材料表徵和安全評估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這項技術不僅幫助研究人員更深入理解奈米世界的奧秘,也為人類應對健康、環境等挑戰提供了寶貴工具。在精準醫療和環境監測日益重要的時代,NTA技術的持續創新將為科學探索和應用開拓更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Zhang M, Xu C, Jiang L, Qin J. Recent microfluidic advances in submicron to nanoparticle manipulation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Lab Chip. 2021;21(3):458-476. doi:10.1039/D0LC00935K
  2. Vaia Technologies. 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 Techniques. J Nanomed Res. 2022;7(2):112-118.
  3. BRAVE Analytics GmbH. 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English.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21;584:276-290.
  4. Malvern Panalytical. 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y. Adv Mater Interfaces. 2020;7(9):1901556. doi:10.1002/admi.201901556
  5. Guo S, Wang Y, Li D, Zhao J. 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in Drug and Gene Delivery. News-Medical.net. Int J Pharm. 2021;593:120123. doi:10.1016/j.ijpharm.2020.120123
  6. Pal SL, Jana U, Manna PK, Mohanta GP, Manavalan R. Nano bas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 J Pharm Sci. 2022;111(6):1499-1515. doi:10.1016/j.xphs.2021.12.015
  7. Malvern Panalytical. NTA: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y. Particuology. 2020;48:34-43. doi:10.1016/j.partic.2019.04.001
  8. Ramsperger AFRM, Narayana VKB, Gross W, Mohanraj J, Thelakkat M, Greiner A, Schmalz H, Kress H, Laforsch C. Screening and prioritization of nano- and microplastic particle toxicity studies for evaluating human health risks. Microplastics Nanoplastics. 2022;2(1):12. doi:10.1186/s43591-022-00031-5
  9. Narayanan J, Wang X, Clark PK, Yang L. Near infrared conjugated polymer nanoparticles (CPN™) for tracking cell movement in vitro and in vivo. Nanoscale. 2021;13(4):2392-2402. doi:10.1039/D0NR08769A
  10. Matai I, Kaur G, Seyedsalehi A, McClinton A, Laurencin CT. Frontiers | Nanoparticles and converg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nanomedicine. Biomaterials. 2021;280:121247. doi:10.1016/j.biomaterials.2021.121247
  11. Wang X, Decker CG, Zechner P, Krstin S, Wink M. Principles for Enhanced Environmental Exposure Assessment of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 J Hazard Mater. 2021;407:124398. doi:10.1016/j.jhazmat.2020.124398
  12. Zhou Z, Zhang Y, Wang Y, Liu S, Zhang Q.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technologies in nano-microplastics detection. Sci Total Environ. 2022;804:150270. doi:10.1016/j.scitotenv.2021.150270
  13. Sharma V, Vijayan V, Seth A, Mishra P. Unlocking Nanoparticle Mysteries: How Scientists Harness AI for Deeper Insights. Nature Nanotechnol. 2022;17(9):962-977. doi:10.1038/s41565-022-01128-x
  14. Jin Z, Wu N, Feng X, Wang H, Li Y. Nanoparticle trends and hotspots in lung cancer diagnosis from 2006 to 2020: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Int J Nanomedicine. 2021;16:5459-5472. doi:10.2147/IJN.S320471
  15. Fadeel B, Farcal L, Hardy B, Vázquez-Campos S, Hristozov D, Marcomini A, Lynch I, Valsami-Jones E, Alenius H, Savolainen K. Safe nanomaterials: from their use, application, and disposal to regulatory frameworks. Nat Rev Mater. 2022;7(3):253-268. doi:10.1038/s41578-021-00397-7

尚博生物科技公司 Cell-Bio Biotechnology Co., Ltd.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how NTA can advance your research, contact us at: